New Center
記者:您認為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內蒙古在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實施中有何優勢?
梁鐵城:內蒙古的優勢是天然的,這包括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內蒙古作為國家能源基地,全區煤炭累計勘察估算資源總量8249.65億噸,其中查明的資源儲量為3950.41億噸;風能總儲量13.8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3.8億千瓦,占全國的50%,均居全國首位;太陽能資源也在全國居于前列。
內蒙古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內蒙古跨越東北、華北、西北,有4200千米的邊境線,約占我國陸地邊境線的五分之一,是中國連接俄羅斯、蒙古國的國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內蒙古具有特殊的地理優勢。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進一步推動自治區能源發展,增強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促進自治區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借助祖國正北方的區位優勢,打造電力輸送大通道,深化“一帶一路”北部通道建設,在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記者:您剛剛談到關于“一帶一路”北部通道建設,請問您怎樣看待能源互聯互通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
梁鐵城:“一帶一路”戰略明確提出,積極推動沿線國家在電力、基礎設施等方面建設,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這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有切實的推動作用。同時,加快與周邊國家電網互聯互通,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也是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提升我國在能源領域的話語權,打造中國特高壓工程與技術裝備“走出去”的新名片。
記者:“十三五”是實現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第一階段目標的重要時期。目前,內蒙古大規模發展特高壓,加快推進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您對目前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怎么看?
梁鐵城:要構建這個全球性的能源網絡,首先要加快建設國家級的能源網絡,并且要有一個示范和引領的國家,因此要全力構建中國能源互聯網。構建中國能源互聯網,關鍵是要加快建設特高壓骨干網架。內蒙古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特高壓工程共有6項(“三交三直”特高壓),內蒙古已經成為中國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在國家電網公司規劃的電網互聯互通工程中,蒙古—河北特高壓工程途經內蒙古。內蒙古將依托地區能源資源優勢和毗鄰俄蒙的區位特點,積極推進與蒙古國等周邊國家的電網互聯互通工程。我認為,只有繼續加大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推進與周邊國家電網的互聯互通,積極融入全球能源互聯網,才能實現內蒙古資源的有效開發、配置和利用。因此,我建議以國家規劃的形式,加快推進中國能源互聯網建設,盡快形成我國特高壓電網骨干網架,并以我國的能源網絡為示范引領,推進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
記者:您認為內蒙古在融入中國能源互聯網之后,除了保障能源供應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多大?
梁鐵城:特高壓電網建設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經濟帶動作用強。因此,推進內蒙古特高壓建設,積極融入中國能源互聯網,將為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貢獻,既能有力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同時可消化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部分過剩產能,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如果能再增建以內蒙古為起點的幾條特高壓線路,擴大有效投資,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作用將更加明顯。
據我了解,到2020年,我國東中部需要新增區外來電2億千瓦,而內蒙古能源資源豐富,有巨大的電力供應能力。內蒙古規劃2020年全區電源裝機新增1.67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1.2億千瓦,風電裝機34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裝機1300萬千瓦,很大一部分需要通過外送來消納。我認為,只有繼續加大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才能更多地輸送清潔能源,滿足東中部能源需求,實現內蒙古資源的有效開發、配置和利用。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內蒙古特高壓建設的投入力度,在目前在運在建“三交三直”特高壓工程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兩交兩直”特高壓工程(蒙西—湖南、錫盟—張北—江西交流工程,蒙西—華中、呼盟—華北直流工程)。屆時,內蒙古將新增外送能力近4000萬千瓦,切實打造內蒙古電力輸送大通道,保障內蒙古能源大規模開發和外送,實現清潔能源在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